飢餓行銷的負面教材

和友人在聊天時,提到他聽朋友抱怨,今年新生入學活動遇到的缺乏人性回應。好奇心驅使下,追問到底發生什麼事?

友人說,朋友的先生在孩子新生體驗營當天,恰好安排要做胸腔手術,於是打電話到學校,詢問是否可請假?但是接電話的老師回答:「依照合約,若體驗營無法到校,恐將該生名額釋出,由備取學生遞補…」。

每到招生季,無論公私立學校都營造招生滿額、備取生一堆的氛圍。但行銷學上的「飢餓行銷」,其主體是「人」跟「物」,主要呈現「供不應求」而提升產品的價值,以刺激消費者的「衝動性購買」。所以刻意在上市初期控制數量,創造「看得到吃不到」,擴大產品價值,用以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慾,這才是「飢餓行銷」的目的。

那學校是否適合採用飢餓行銷?很簡單,如果學校特色不足、知名度不高,想要刻意造成「已快額滿」的假象,家長可立即選擇鄰近學校就讀,那不就是將已入校的孩子白白送到他校?畢竟臺灣的中小學密度與同質性都很高,不能單靠話術招生。

行銷飢餓是一把雙面刃,聽到這負面教材,慎之慎之。

後記:朋友說明,隔日學校有再去電跟媽媽解釋,當下只是先提醒合約內容,接著要解釋這情狀之下,當然可以用個案單保留名額。但媽媽對於後續說明,在盛怒之下沒有聽進去,所以發生了一個大誤會。

我的想法是,面對「人」,該把感性:「情」放前面先說。尤其在對方心煩脆弱的時候,如果把「法」放前面,後續再多解釋,恐將善意打了折扣。

最好奇的是,那位媽媽,最後續唸原校,還是轉到他校了?

Open House落幕

二天的Open House雖然落幕,但修正與調整才要開始…透過教學參觀日,激發老師們的教學創意,也透過大規模公開演示,讓家長看見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實況。有許多值得讚許的活潑互動,也有需要修正的教學流程。無論如何,謝謝辛苦的老師們,也謝謝諸多的教育合夥人提供寶貴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