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孩子不要讓他背誦OOOO

偶而會有部分家長反對,孩子的級任老師除了一般的課程作業之外,還要求學生要背誦「唐詩」(或論語、孝經、成語、每日一辭…)。主要的想法是,補習班(或才藝班)的功課都寫不完了,還要背這些八股資料。現在網路發達,資訊隨手可得,幹嘛記憶這些東西?

知識的累積需要長時間透過閱讀、思考、記憶而至內化,最終才能應用,不是一蹴可幾的(也就是說,無法因為會上網查詢而變聰明)。在記憶力最好的國中小時候,除非專精在某些需要花費眾多時間的才藝,否則,快樂的學習可能只是一句美麗的謊言,走過而未留下痕跡。能記多少就記多少還是好的。

舉了幾個例子跟家長分享:

之前的新聞報導,有些孩子因為受不了功課壓力而選擇自殘;家庭突遭變故父母雙雙燒炭。在孝經裡有句耳熟能詳: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」。假設我們都會孝順,當這句話深植內心,遇到橫逆時自然不會輕易想結束自己,在社會上自然也能夠「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」

讓學生背誦: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」,當時老師的講解或許無法體會,但當有一天遊覽到該地,對於所謂的「孤帆遠影碧空盡,惟見長江天際流。」,望著浩瀚長江水天際奔流,自然會激發送行者的深情。

讀死書、死讀書都是不好的,但千萬不要過度解讀或排斥背誦。當我們記憶的資料夠多,才有辦法滿腹經綸,信手拈來一段有深度的言談或文章 ,甚至成為同儕崇拜的對象。知識累積的深度,可沒辦法立即透過上網查資料得來。畢竟在討論過程引經據典或書寫文章時,不太可能暫停一下,等到上網查詢後再繼續。其實,若沒有這些古文的素養,真想要上網查,也不知從何查起。我也半開玩笑對家長說,現在提筆寫信的人不多了,但只要能套上幾句林覺民的「與妻訣別書」,就是一封可以感動人的情書。

最後會奉勸家長,課外讀物的閱讀是開啟孩子未來世界的一把鑰匙。若行有餘力,多少接觸一些古人智慧,瞭解精鍊的詞句,對於語文程度或人生觀其實也非常不錯。各班老師在規定「多餘」背誦資料,也考量了許多的教育原理。在學科的知識獲得之外,我們更期望孩子有健全的人生觀,才能面對未來世界村的競爭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