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會「知識」,還要學會「做人」

最近處理了一些事,讓我更加堅信要把持教育初衷。

隨著家長的知識水準提高,老師的教學方式已逐漸受到挑戰。這本是件好事,因為有督促的力量,才能讓老師時時自省,教育環境生生不息。

但現在的問題在於,剛才提到的知識,只侷限於學位:那張畢業證書。在某個行業頂尖的人,跨到其他領域,不見得也能成為專家。但少數的家長忽略了這部分,認為我也能把孩子的學問教好,甚至教的更好,所以老師也沒有比我有本事。

少數的家長也認為,家庭只要處理好食衣住行就好,其餘的都是學校責任。

這些想法存在著幾大盲點:

1.因為老師也沒有比我好到哪裡,所以在孩子前面,有意無意間流露出不信任老師、甚至詆毀的語意。幾回下來,孩子不再尊重老師,甚至養成了隨意批評,卻無法提出建樹的人格。我們常感嘆現今社會,人與人之間的「尊重」逐漸喪失,何嘗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。

2.一個老師要教導的是20幾個學生。單就時間與人力比,家庭教育能夠發揮的,絕對不會比學校少。所以包括學業、生活技能、正確的人生觀,家庭若能擔負起部分責任,相信效果會更好。

3.教學是專業的。教師的養成不是只有知識的增進,還包括熟悉兒童心理學、瞭解許許多多的教學方法、班級經營,以及如何能因材施教。所以在某個專業領域拿到博士學位,如果沒有取得「國小教師證」,依舊不能到國小任教,就是這道理。

4.學校除了傳授知識,另一個更重要的功能,應該是「群我」關係的建立與學習。能尊重他人、能有同理心、能互相扶持、能在競爭失利時東山再起…,這些看不見的人格養成,因為群體組成的原因,學校環境要比家庭更容易讓孩子有機會親身體驗經歷。

相信學校,相信教育,收起非教育專業的咄咄逼人。唯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發揮功能,才有可能教養出擁有健全人格的學生。